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召開《有愛才有家》觀后座談會
發(fā)表時間:
2018-03-22來源:
-
『將劉德芬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召開《有愛才有家》觀后座談會
3月16日晚,以湖北省公安縣麻豪口鎮(zhèn)福利院原院長劉德芬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大型現(xiàn)代歌劇《有愛才有家》,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上演,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全體黨員、團員干部觀看了演出。幾天來大家的心情久久難以平靜,深深地被劉德芬同志的動人事跡所感動。19日上午,社會組織管理局黨支部、團總支召開《有愛才有家》觀后座談會,組織大家分享心得體會,思考工作方向,汲取榜樣力量。民政部黨組成員、社會組織管理局局長詹成付主持會議并與參會者互動交流。
詹成付指出,《有愛才有家》真實反映了基層民政工作的艱難和不易,是對“民政為民、民政愛民”工作理念的完美闡釋。這部歌劇從理想信念到工作、從“兩學一做”到加強民政基層基礎工作等多個角度,都帶給了我們極大的觸動和收獲。召開此次座談會,目的既是宣傳這部歌劇,也是號召更多民政干部學習劉德芬的先進事跡。
“劉德芬的典型事跡為我們提供了精神食糧,我們要將學習領悟的精神轉化到當前的民政工作中去,將劉德芬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詹成付強調。
“回答了民政工作‘為了誰’的問題”
參會者分享的感受中,排在第一位的幾乎都是“感動”。
“劇情感人,催人淚下。”“看完之后,心里滿滿的都是感動。”“好幾次眼淚都控制不住地流下來。”……交流分享中,劉德芬在寒冷冬日收留遺棄的殘疾嬰兒、為去世的老人披麻戴孝送葬等劇情被多次提及。參會者普遍表示,劉德芬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理念,用大愛詮釋了為民愛民的情懷,用23年的時間回答了民政工作“為了誰”的問題,而這些正是孺子牛精神的完美體現(xiàn)。
劉德芬的事跡為何會感動這么多的人?參會者認為,感動源于真實。劉德芬擔任福利院院長23年來,切切實實為福利院的老人兒童做了很多工作,始終如一,從未松懈;劉德芬服務困難群體的感情是真實的,她始終將福利院的老幼孤殘放在心上,視他們如親人。“真實的感染力是巨大的。”道出了參會者共同的心聲。
劉德芬的平凡與偉大被頻頻提及。參會者普遍認為,劉德芬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工作,用平凡詮釋了偉大,在平凡中造就了偉大。“一個人干一件好事容易,干一時的好事容易,難得的是干一輩子。捫心自問,我自己或許一年都堅持不下來。”有參會者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表達了對劉德芬數(shù)十年如一日無私奉獻、為民愛民的執(zhí)著精神的敬佩與感動。
參會者從不同層面定義和解讀劉德芬精神,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認為,像劉德芬這樣的先進人物是民族的脊梁,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有的談到,劉德芬是基層共產黨員的榜樣,實踐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有的感慨,劉德芬所產生的巨大的社會價值,正是源于她的堅持。還有參會者觀劇后從網上查看了有關劉德芬的相關資料,受到了進一步的啟發(fā)。
“如何做好基層民政工作?”
分享感受的同時,參會者不約而同談到了觀劇對今后做好民政工作的啟發(fā):如何做好基層民政工作?
劇中的一些細節(jié)給參會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劉德芬剛分配到福利院擔任院長時,福利院就是一所殘破的院子:老幼孤殘,荒蕪的菜園子,黑乎乎的破房子,缺吃少穿;一位年輕人剛進入福利院時,因為條件太艱苦要求辭職;福利院工作人員少,劉德芬除了擔任院長外,還同時承擔著洗菜工、廚師、菜農、保潔員等角色,日常工作非常繁瑣。作為基層民政工作者的典型,劉德芬在感動觀眾的同時,也向觀眾展示了基層民政工作和基層民政工作者的艱辛。
一些參會者結合自己在基層的工作或調研經歷,談到了基層民政工作的艱難與不易,認為應該多關心和支持像劉德芬一樣的基層民政干部。他們認為,新時期的基層民政工作需要地方領導關心重視,確保有充足的工作人員;也需要我們上級機關及干部給予支持和幫助,為他們創(chuàng)造較好的工作條件。
參會者一致表示,要在工作中好好學習劉德芬精神。學習她工作中的堅持與奉獻,學習她對人民群眾的情深義重,學習她開拓進取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大家表示,要以劉德芬精神為指引、為動力,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更大成績。
詹成付最后總結說,劉德芬是民政領域涌現(xiàn)出的又一個重大典型,社會主義新時代需要這種精神的力量。當前,基層民政工作很辛苦,實踐證明,去年部里帶領全國民政上下共同加強基層民政工作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我們要堅持不懈地抓下去。社會組織管理局的工作人員要多思考能為基層民政做什么,為活著的“劉德芬”們做什么。要將劉德芬精神的一部分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在制定政策等方面,心里想著基層,多為基層辦好事、辦實事。
-
(2011-12-10)
-
(2017-12-11)
-
(2018-03-22)
-
(2011-11-17)
-
(2017-04-15)
-
(2024-05-25)
-
(2024-05-26)
-
(2024-07-24)
-
(2024-09-06)
-
(2009-04-02)
-
(2009-11-27)
-
(2010-10-06)
-
(2017-12-11)
-
(2018-03-16)
-
(2018-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