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中國網(wǎng)·和諧書院】古莘文苑
公元2018年10月4日,農(nóng)歷戊戌年8月25日,父親八十六壽誕暨捐贈儀式在楊家莊如意村工業(yè)園區(qū)如期舉行。園區(qū)內(nèi)綠意盎然,各種大理石雕塑與各色花卉相得益彰,既氣派莊嚴(yán)又活潑生動。會議由村支部書記成會民與副書記高英民主持,整個議程隆重而熱烈。
對于父親捐贈一事,贊成者有之,反對者更多。反對者兩個理由:一,比你有錢的人都不捐贈,你沒有多少錢,為何還捐贈?二,如果你有錢,為何不把錢分給子女,而要捐贈給別人?這樣做是不是有點(diǎn)傻?
其實,對于父母捐贈一事,我一點(diǎn)兒也不覺得意外。這是他們一貫思想的必然結(jié)果。
父親是一個小學(xué)教師,最初工資21元,后來漲到38元,這一拿就是十幾年。母親沒有上過學(xué),在家務(wù)農(nóng)。他們養(yǎng)育了我們兄妹六人。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母親想著法子維持一家人的生計。母親很要強(qiáng),也很能干,在生產(chǎn)隊干活舍得出力,從不耍奸溜滑。不論是割麥子,收棉花,還是鋤地、擁蔥,樣樣活都干得很出色,年年被評為勞動模范。為了家庭,她曾把孩子們綁在窗框上,到地里去掙工分。也曾為了掙四兩饅頭,和男勞力一樣到河里割蘆葦。冰天雪地的日子,她和哥哥擔(dān)著一大家子的衣服到五里以外的河里去洗,早上出門,晚上才能回到家。什么活都干過,什么苦都吃過。母親上贍養(yǎng)老人,下?lián)嵊优盟脑捳f就是“下的苦比驢子都多”,但她從不忘記周濟(jì)身邊的孤貧之人。村里有個五保戶,母親年末給他送衣物,時不時送吃的。村西頭狗娃早早成了孤兒,母親就把哥哥穿的棉衣棉褲送給他。南巷云云母親去世早,冬天雙手凍得腫得像紅蘿卜,母親見了很心疼,把自己新做的棉套袖送給她,又把我的棉圍脖送給她。至于同齡姐妹們,母親幫的就更多了。
母親不單對村里人好,對外村人也一樣。那時村里經(jīng)常會來乞討的人,別人家遠(yuǎn)遠(yuǎn)一見就關(guān)上大門,母親則不然。碰上啥飯給啥飯,饃給熱的,水給熱的。有次我家吃蘿卜餛飩(這在那時是難得的佳肴),門口又來了個乞丐,母親讓我給那個人端去一碗熱乎乎的餛飩,我不情愿:“咱都不夠吃,還給人家。”母親就說:“沒了給一口,強(qiáng)如有了給一斗。咱少吃一點(diǎn)不要緊。”
有件事情,我至今仍記憶猶新。我們村挖完紅薯,有外村人上我們村凈紅薯(土話讀qie,就是將地重挖一遍,挖出主人遺留下的紅薯),被工作隊發(fā)現(xiàn)了,當(dāng)時工作隊就把那個人的紅薯扣留了,放在我家。(我家那時似乎管工作隊的飯)凈紅薯全憑運(yùn)氣,有的地里挖得不干凈可以凈一些,有的地里人家挖得干凈,常常用上一晌功夫才能凈到幾個紅薯。母親深知紅薯對那家人的重要性,便讓那個人在村外等。到了傍晚,巷里幾乎沒人了,母親讓我悄悄把紅薯送出村頭交給那個人,那個人千恩萬謝地回家去了。
后來,農(nóng)村實行聯(lián)產(chǎn)承包責(zé)任制,家庭條件逐漸好轉(zhuǎn),父親的工資也慢慢漲了,但“娶媳婦看娃提起害怕”,人家一個兒子還好辦,我家五個兒子,負(fù)擔(dān)該有多重。母親經(jīng)常會為湊不夠彩禮錢而發(fā)愁,幸虧父親結(jié)交的好朋友不少,關(guān)鍵時刻多多少少都能幫一點(diǎn)兒忙。但是該操的心,該下的苦,沒有人替代,前前后后,事無巨細(xì),都是母親一個人操勞,就這樣萬般辛苦、艱難,總算是把五個兒子的媳婦都娶進(jìn)門。蓋房時,母親一人做十幾個人的飯,閑了還供匠人,搬磚遞瓦,篩灰和泥,啥活都做。家里七八座房子大多是母親照看蓋的,在我家做過活的人無不佩服母親的能干。母親就像一個陀螺一樣,為了我們這個家庭,不停地轉(zhuǎn)著。因為長年的勞累,母親腰椎疼痛,行動不便,最后不得不坐上輪椅。嚴(yán)重的哮喘病折磨著她,一遇感冒就咳嗽氣短,難以入眠。
在困難年代里母親和村里的年長者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她們互相幫忙,互相照顧。母親能干,再加上又熱心,村里的老年人都愛跟母親來往,她們的困難就成了母親的困難。誰家需要戲匣子,母親就讓我捎著買;哪個老人腿疼了需要藥,我捎著買。我都記不清為村民買了幾次藥,捎了幾個戲匣子:我?guī)缀醭闪艘粋€交通員了。我們給母親買的好吃的,母親常常讓村人吃了。我有時抱怨,母親就說:“我一個人吃了能咋?”“人有大小,口還有大小?”看到村里有的老人被褥單薄,母親就萌發(fā)了捐贈的念頭。每次我回到家,母親和我說的最多的就是誰誰怎么可憐了,誰誰又遇上什么難事了。
因為不能再下地干活,母親就開始做自己最拿手的手工活:縫棉衣,縫棉褂。她把許多碎布頭集在一起,拼成漂亮的圖案,這很費(fèi)時間,也很費(fèi)眼睛,但母親樂此不疲,戴著老花鏡,比比劃劃,裁裁剪剪。做了一年又一年,孫子、孫女,外孫,外孫女,侄兒、侄女,外甥、外甥女一個不落,都有母親親手縫制的手工棉褂。在城里住上幾個月,母親就很掛念她的那些姐妹們。一回到老家,母親就讓父親推著自己,她把東西抱在懷里,坐著輪椅挨個去看望她的姐妹們。她自己飽受病痛折磨,卻還操心這個操心那個。讓人無法不尊敬,不愛戴。
2016年農(nóng)歷12月17日,這是個永難忘記的日子,我們的母親,那個慈愛、善良、堅強(qiáng)、智慧的母親,因為一場感冒竟然匆匆離開了我們,令我們兄妹痛斷肝腸。吊唁時有的村民、有的親戚哭得扶不起來。母親走后,與母親感情甚篤的父親也一時不能接受這個現(xiàn)實,大病一場,纏綿床榻幾近一年。病好后,父親仍然像以前那樣節(jié)衣縮食,舍不得買碗好吃的,也舍不得穿一件像樣的衣服。我勸父親對自己好點(diǎn),父親說:“你母親的心愿沒有完成,我以后怎么有臉見你母親?”
母親以前打算給我們村的老人捐贈,但父親覺得條件允許的話就應(yīng)該把范圍擴(kuò)大至全如意村,讓老人們都能得到溫暖。父親一輩子不怎么操心,但為人極寬厚。別人找他借錢,他幾乎不拒絕,而且也不催著要,因此借出去的錢有去無回是常有的事。如果你批評他,他就說:“人家沒錢還就算了,誰愛當(dāng)賴賬的?”碰到愛占便宜的,父親就說:吃點(diǎn)虧怕啥,咱也窮不了,他占點(diǎn)便宜,也富不到哪兒去。
父親一生節(jié)儉,從不抽煙喝酒,可以說對自己吝嗇、摳門,對家人也是如此。但遇上別人需要他幫忙的事,他卻特別大方。外甥乾哥經(jīng)濟(jì)困難,沒有車子,父親先后把兩輛自行車送給他;姑父去世無力安葬,父親主動送去500元;他兒子結(jié)婚錢不夠用,父親又資助錢給他。雷哥住在窯洞里,眼看到了訂婚的年齡,無錢蓋房,父親就把我們家的磨坊拆了,幫助外甥雷哥蓋房。行禮時,雷哥他二伯因為湊不夠彩禮錢240元急得團(tuán)團(tuán)轉(zhuǎn),父親去時主動帶了一個月的工資30元錢(扣除伙食費(fèi)8元),他二伯大喜過望,拉著父親的手連連道謝。二老舅窮得娶不起媳婦,找到父親,讓父親給他籌措三十斤糧票。父親今天省一點(diǎn),明天扣一點(diǎn),湊齊了糧票,二老舅用這三十斤糧票買了三十斤糧食,招待了女方親戚,總算結(jié)了婚??傊?,父親愛幫人,誰家需要錢就幫錢,需要糧就幫糧。
有次在合陽街上,父親遇到一個西村鄉(xiāng)黨。他比父親小兩歲,拄著拐杖向西街走,父親問他干什么,他說到車站打車,父親知道他迷了路,硬是步行把那個鄉(xiāng)黨送到車站,路過油糕攤時給他買了幾個油糕,還幫他買了車票。擔(dān)心鄉(xiāng)黨再迷路,父親又叮囑司機(jī),讓司機(jī)到站時提醒他一聲,不要坐過了。后來再見到那個人的時候,他告訴父親,車上人還以為父親是他的什么親戚。想到八十四歲的父親步行去送一個熟人,還給他買票,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因為父親自己從來都不舍得坐一次出租車。這樣的事情舉不勝舉。
我們有時不理解父親,甚至反對父親的做法,父親卻總是對我們說行善必有好報,敬老必定得福。能做好事,盡量做好事,能幫人盡量幫人。咱不做害人的事,哪怕他與咱關(guān)系不好,咱也不害他,與他多見面,少搭話就行了。父親記憶力特別好,到現(xiàn)在他還依然能大段大段給我們背誦明代律圣朱載堉的《休算卦》,其中幾句是這樣的:再休提講命算卦,吉兇事只問自家。 什么是財官印綬,什么是羊刃七殺,什么是生尅制化?行好的好路上安排,作惡的歹路上等他。 八十歲富貴榮華,實是他成心正大。三十歲命染黃沙,想是他為人奸詐。
經(jīng)過一年多的準(zhǔn)備,錢攢得差不多了,父親便東奔西跑,精心挑選,為全如意村60多名八十歲以上的老人購買了毛毯、床單、毛巾、香皂??粗?、實用的禮品,老人們一個個笑逐顏開。
回頭再看看反對捐贈的理由,我覺得,這恰恰反映出國人觀念的弊病。一是槍打出頭鳥,與眾不同就會招來側(cè)目,即使你做的是好事。二是缺乏社會責(zé)任意識。祖輩為了父輩,父輩又為了子輩,怎么能把錢給了外人呢?其實,一個人除過家庭責(zé)任以外,還有對社會應(yīng)負(fù)的責(zé)任。再說,錢是父輩自己掙的,自己攢的,怎么支配,是他們的自由。而且,把那點(diǎn)錢給了子女,子女的日子不見得能好哪兒去。清末民族英雄林則徐曾有副對聯(lián)“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么,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么,愚而多財,益增其過。” 很有道理。
記得馮友蘭在《人生的境界》中,把人生境界分為四種:自然境界,混沌未開;功利境界,為己為利;道德境界,為人為公;天地境界,萬物皆備于我,我與宇宙同一。我的父親和母親在關(guān)心家人的同時還能把愛心奉獻(xiàn)于社會,把別人的冷暖放在心上,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犧牲自己的享受。他們主動幫過的人不計其數(shù),他們無疑是有境界的人。
那天下午活動結(jié)束后,一個外地鄉(xiāng)黨激動地對父親說:“你今天這活動搞得好,給我上了一堂 生動的道德課,回去后我要好好宣傳宣傳。”另一個人問明我的身份后對我說:“你今天這事在咱合陽縣還是頭一次。”我問哪方面是第一次,他說:“你姊妹幾個這么孝順,你爸這么大年齡還捐贈,還有你這場面都是沒見過。”公道自在人心。村干部為了表示對這一義舉的大力支持,跑前忙后,統(tǒng)計人數(shù),選擇地址,擬定大會議程,并在發(fā)言中高度贊揚(yáng)父親此舉“發(fā)揚(yáng)了‘慈心為民,善舉濟(jì)世’的慈善精神,展現(xiàn)了敬老愛老的道德風(fēng)范”。
母親因為要幫外婆照看舅舅姨姨們,一生幾乎沒有讀過書,根本不知道“境界”二字,但是身為農(nóng)民的她卻能夠深明大義,以一顆善良、慈愛的心對待每一個人,能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直到晚年,心中仍然裝著年老之人的困難,如今心愿終于完成,母親在天之靈可以安息了。父親牢記母親的囑托,省吃儉用,節(jié)衣縮食,盡自己綿薄之力為老人捐贈,既是父親母親二人感情的見證,也是父親一貫惜弱憐貧、行善助人的表現(xiàn)。也許這就是二老饋贈我們的豐厚財產(chǎn)吧。
衷心祝愿我的母親在天堂快樂幸福,永無病痛,祝愿我的父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
(本文原標(biāo)題:《父親和母親的境界》作者王正芳系陜西合陽中學(xué)教師)
【投稿】和諧中國網(wǎng)
郵箱:731590068@QQ.com
微信:131 4145 7599